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性——我为人民大会堂创作《江山永固水长流》的体会

            黄廷海      

           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画家,研究传统与现代性是毕生的任务。传统与现代交融,是当代中国画家必走之路,没有传统,就失去中国画的民族性,没有现代性,传统就不会发展。

            2012年5月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,我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丈二山水画。这是一项既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。光荣是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和认可,我的作品能走进国家最高殿堂、代表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得以展示和收藏,是何等的荣誉。艰巨的是,这不是一般的创作,它既要反映中华民族坚忍不拔、勤劳善良的品格,又要融和传统与现代,以崭新的艺术风格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,更要体现人民江山世代相传、坚不可摧的喻意。总之,它必须出于传统融入现代。

            经过一个月的酝酿和思考,我首先确立作品的主题:“江山永固水长流”。其含义是指当代14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坚持改革开放、艰苦奋斗,终于强盛起来,迈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,人民的社会主义江山永固,坚不可摧,中华民族的传承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源远流长。

            主题确定了,如何反映主题突出主题就是关键了,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构图、时代感、风格和格调几方面。

            一、构图。为了突出画面的气势,我采用全景式的俯瞰法。由近至远,层层推出,由右至左,高低起伏。下部以劲松、石坡压底,坚挺壮拔;中部山岭逶延,如龙盘之势;上部群峰并峙,连绵远去,群峰间烟云浮动,山崖间飞瀑湍流。在画的左半部,布以山林村居、舟帆石桥和大面积的江水,有源远流长、百川归海之意。画的右半部奇峰峭拔,苍崖竞秀,烟云舒卷,劲松傲立,瀑布奔流,层峦叠嶂,雄壮华滋之气溢于画间,喻意江山永固。

            二、时代感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,时代的变革必也反映到绘画上,正所谓“笔墨当随时代”。董源、范宽、米芾、黄公望、石涛、傅抱石、李可染等前贤大师是我辈的楷模。如何使自己的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,这是当代每一位中国画家面临课题。我一贯主张在传统与现代(即古与今)之间寻找契合点,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既具有民族绘画的底蕴和内涵,又具有时代风貌。我在创作《江山永固水长流》时,既注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感,特别是表现山石的皴擦点染的笔墨程式,但又打破固有程式,因势而为,随心生法。所以画中的山石画法不是传统的披麻、斛索、斧劈、披带之类;也不是按部就班的皴擦点染,是我自己研究中国山水画50余年,而摸索创造的笔墨程式和艺术语境。它不似古人,不似今人,是我自己。所表现的是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欣欣向荣、清新亮丽的崭新的面貌。

            三、风格。风格是画家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自然形成的,它与画家的学识修养、审美意识、创作实践有密切的关系。傅抱石山水潇洒狂放,李可染山水黑中透亮,张大千山水泼彩咨意等等,都客观地反映了各自的修养、审美和艺术追。

            我自15岁学习山水画,研读画史画论,在傅抱石、宋文治、亚明等先辈的熏陶下成长起来。40岁起先后出版《历代名家山水画要析》、《南方山水画派》和《黄廷海论画文集》等学术专著,奠定了我学术理论的修养基础。山水画创作上我追师董源、巨然、黄公望、龚贤、石溪、石涛、傅抱石等南派山水风格传统,为自己独创“新南派”打下了基础。

            1978年改革开放后,中外思想的碰撞,西方绘画的冲击,使我的眼界开阔,寻思着走变革之路,开拓山水新风。

            从1990年开始我探索在古与今、中与西之间寻求锲合点,至今已20余年,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。《江山永固水长流》就充分运用和展示了这一风格特点:1、南派与北派相融合。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自唐宋就有南派与北派之分,各有千秋。南派笔墨灵动,雅致柔和,但阴柔有余,阳刚不足,北派劲拔雄浑,豪放苍劲,但阳刚有余,阴柔不足。而我则将北派奇峰峻岭,苍崖飞瀑,和南派的小桥流水,烟云人家有机的融入一个画面,使观者感受到阴柔与阳刚的双重审美快感,欣赏到祖国南北一流的锦秀河山。实践证明,以南北交融法创作这幅画,展现祖国南北方的山水特点又有巧妙地融入一体,是正确与成功的,符合主题创作的需要。2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。中国山水画经千余年的发展与演变,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笔墨技法和表现程式,产生了无数艺术大师和经典作品,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。但我们生活在现代,不能照搬传统,抄袭古人,那么如何吸收传统融入现代就是当代画家面临的课题。我主张“不变者精神,常变者面貌”。即学习中国画的传统精髓和变革的精神,永远不会变,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技法、风格、面貌都在不断的变,从而每一代都产生了独具面貌的画家。所以在我创作《江山永固水长流》时,即要保持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样式和神韵,同时又变革笔墨语言,融入现代理念,现代构成,设色方法,使之具有现代感。3、突出光感。中国传统山水画不注重光影的表现,所以传统中国画一般都是不明不暗,不阴不阳,而是中间的灰调子。而西方绘画很重视光影的表现,所以画面色彩明亮,光感突出,很有空间感。我借鉴西画光影法,融入山水画的创作中取得很好的效果。在创作《江山永固水长流》过程中,我有意识的在每座山的山脊和向阳的轮廊线留出光亮,通过背面的重黑反衬阳面的光亮,在舟桥、村居、坡脚的背面画出阴影的感觉,从而使山川万物展现在阳光下,具有坚挺、苍茫,葱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,显现出清新、明亮、健康、繁荣景界。

            四、格调。人的气质是内在修养的流露,画的格调同样是画家内在修养的反映,正所谓“画如其人”。中国山水画自古就有品格的区分,如“书卷气、庙堂气、山林气、市井气等等。现代中国山水画则追求高雅、秀逸、雄浑、壮拔、华滋、苍厚、空灵之气,这不仅要求画家在笔墨技法上要有精到的修炼,更要画家在人生观、审美观和学识上有深厚的修养。所以画好中国山水画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、辨别高雅与低俗的审美观和较深的理论修养。《江山永固水长流》这幅画,因为歌颂的是祖国壮丽山河,必须体现出高华浑厚、雄壮锦秀的格调,力避似古、灰暗、凄迷、柔弱、花俏、媚俗之气。所以在造境上起伏跌宕,远近交错,以显示丰富的层次感。画山石以劲挺的中锋勾皴,墨色浓重,增强石骨峭壁的厚重感。以浓淡墨色反复摩擦点染,增强山体的苍浑华滋。以舒卷的云烟,衬托出群峰的嵯峨、峭拔和险峻。更通过黑白对比,留出亮部,显示清新明亮之境。而运用泉水的奔流、群鸟的飞动、风帆的轻盈、水鸟的戏凫,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生活气息。在设色上,以水墨、花青和绿色为基调,避免浓艳和杂乱,旨在使画面统一在一个宁静、雅致、清新、和谐的氛围中,让人感受画家所创造的美好大自然的悠悠空间。总之,我以自己的修养、审美、技法用心在画,调动各种手法,力图表现我心目中的祖国的壮丽山河,而溢于画表的境界和气息,就是我所追求的高华浑厚、雄壮锦秀的格调。

            注:该画完成后,经专家组的严格评审,获得好评,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接收仪式并颁布发了收藏证书。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及相关杂志作了详尽报导和评论。认为是继傅抱石的《江山如此多娇》之后,江苏山水画家奉献给人民大会堂的又一幅经典作品之一。


            (此文刊于2013年5月23日《南京日报》)

Processed in 0.248(s)   7 queries